“行纖維之事,利國計民生”。這是陳士良對自己的定位,也是對桐昆集團的定位。作為嘉興市股改以來第一家主板上市的企業,過去幾十年,陳士良帶領著他的團隊,在滌綸長絲上翩翩起舞,把握了中國化纖行業高速成長的黃金機遇,將一家瀕臨倒閉的鄉鎮化纖廠,發展為世界“化纖航母”。

1981年,由青石、晚村、義馬、永秀、大麻5個鄉鎮公社與桐鄉縣社隊企業局一起,在沒有一滴油、沒有一粒切片的桐鄉縣,聯合籌建桐鄉縣化學纖維廠。第二年,工廠正式投產,由郁新芳出任首任廠長,生產丙綸長絲產品,是當地第一家生產化纖長絲的鄉鎮企業。
陳士良是洲泉鎮青石鄉人,1981年他18歲,高考之后賦閑在家,報名參加了工廠招工。當時桐鄉縣化學纖維廠計劃在5個鄉鎮招工100人,要求必須高中以上學歷才能報名。結果報名者近600人,經過嚴格考試,從中篩選出100多名佼佼者,陳士良就是其中一名“幸運兒”。
進廠僅一年,通過學習和專業培訓,他就從一名普通機修工,被提拔為機修班長。由于化纖行情好,企業效益相當可觀,1984年底,公司計劃籌建三期工程(即鳳鳴化纖廠)。于是,郁新芳抽調陳士良等人來籌建新項目。到了1986年,由于體制原因,6家聯辦單位在經營分配上矛盾重重,桐鄉縣化學纖維廠被迫分割為鳳鳴化纖廠、桐鄉化纖廠和洲泉彈力襪廠。
到了1990年,桐鄉化纖廠發展陷入困境,成為全省化纖紡絲行業規模和效益倒數第一的企業。眼看廠子難以為繼,200多名職工聯名致信洲泉鎮黨委、政府,要求調整企業領導班子。洲泉鎮黨委、政府高度重視,鎮領導多次找陳士良談話,要求他出任桐鄉化學纖維廠廠長。
當時,陳士良已經是桐鄉鳳鳴化纖廠副廠長,而且當時的鳳鳴化纖廠如日中天,是省內外知名企業,而桐鄉化纖廠則資不抵債、人心渙散,處在倒閉邊緣。1991年初,陳士良從美國考察歸來,剛下飛機,就被洲泉鎮政府接到鄉鎮企業局。隨后,鎮領導接連做了七天思想工作,說服他接手桐鄉化纖廠。同年3月5日,鎮黨委、政府一紙命令,陳士良正式擔任桐鄉化纖廠廠長,那一年他28歲,距他第一次進廠正好十年。
接手后的資產清算結果顯示,當時總資產不到500萬元的桐鄉化纖廠,已經資不抵債近100萬元,既無自有資金,也早被銀行拉進了信用“黑名單”。
上任伊始,陳士良不找市長找市場,奔波于省市內外,進行深入細致的市場調研。當時全國化纖市場供銷兩旺,正處于繁榮時期,低檔次的丙綸產品市場銷路也暢通無阻,經常供不應求。而以桐鄉化纖廠當時的技術水平雖然沒有走在同行業中的前列,但產品的銷路應該可以看好,而且工廠尚有許多可以利用的閑置資源。于是,整頓內部管理,恢復正常生產,就成了陳士良破釜沉舟、背水一戰的第一仗。
同時,陳士良以他獨特的風格努力聚攏渙散的人心。每天他都與員工摸爬滾打在一起,使員工們看到企業新的希望。在同樣的設備、同樣的市場行情、同樣的中層領導和職工隊伍的情況下,桐鄉化纖廠第一個月產量就增加了近四成,獲利五萬元。
隨后,陳士良馬不停蹄地擴大產能,利用企業自身積累,僅用一個月的時間就上了一條年產200噸的SKV101丙綸紡絲機生產線,兩個月收回全部投入,當年盈利100萬元。陳士良首戰告捷,邁出了他事業起步最為艱辛的一步。
1992年,隨著市場需求變化,滌綸長絲產品以其性能和用途的優越性預示著廣闊的市場前景。“轉產”,陳士良打起了調整產品結構的小九九。但按當時企業的實力和外部信譽,要籌到技改的資金談何容易。
迫不得已,陳士良只好借船出海——北上尋找聯營生產的合作伙伴。為此,他三赴江蘇昆山,與江蘇昆山的蘇三山集團達成合作意向,將一條年產1000噸KP431滌綸紡絲生產線運回了桐鄉。接著他又如法炮制,與江蘇常熟化纖設備廠達成協議,將共同研制的兩條年產2000噸的SKV102滌綸紡絲線在桐鄉化纖廠采購試用。
有了這些先進的生產設備,桐鄉化纖廠成功轉產到滌綸領域。到1993年,桐鄉化纖廠實現產值6500萬元,利稅1000萬元,完成了鳳凰涅槃般的轉變。
1995年,桐鄉化纖廠改制,因為感念昆山蘇三山集團、常熟化纖設備廠患難相助之恩,陳士良把企業更名為“桐昆”。這一年,通過引進國外先進生產線,進一步完善產品結構,增強專業化生產能力,桐昆一躍成為桐鄉經濟總量第一的企業。1997年,借亞洲金融危機引發的行業洗牌機遇,桐昆“低成本擴張”,相繼收購浙江華倫化纖廠、天馬化纖廠等企業,成為中國大陸滌綸長絲產量最大的企業。

2000年前后,是中國化纖行業的“黃金期”,桐昆也進入了“高投入、高產出、高回報、集約化經營”的發展階段。
2000年,桐昆投資建設“中國•桐昆化纖工業城”,正式進軍熔體直紡;2002年6月,建成嘉興市第一條熔體直紡生產線,實現從切片紡到熔體直紡的升級轉型,完成首次產業鏈垂直整合;到2004年,中國•桐昆化纖工業城建設基本完成,桐昆成為國內最大的差別化纖維生產基地,經濟總量躍升嘉興第一。
2008年,金融風暴襲卷全球,陳士良帶領桐昆卻逆勢而上,投資12億元,全面啟動洲泉工業園區恒通年產40萬噸——世界單線產能最大的“一頭兩尾”熔體直紡項目建設,2009年該項目順利投產,桐昆以年產150萬噸滌綸長絲總產能,一舉超過印度信賴公司(Reliance Group),成為全球第一的滌絲生產商。2014年初,該項目榮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2009年末,桐昆投資33億元,正式啟動嘉興石化年產80萬噸PTA項目,使桐昆形成上通PTA,下達長絲生產的“一體化”產業體系,開啟了發展新紀元。
2011年5月18日,陳士良主導桐昆股份在上海證券交易所主板上市(股票代碼601233),成為嘉興市股改以來第一家主板上市的企業,掀開了桐昆集團發展的全新篇章。也正是在這一年,桐昆開始走出桐鄉,布點湖洲長興,啟動了長興恒騰年產40萬噸直紡差別化纖維項目,項目建成投產后又陸續上馬了二期、三期項目。
此間,桐昆又折回發源地桐鄉洲泉,于2011年到2018年先后上馬建設恒達,恒嘉,恒邦一期、二期、三期、四期及恒瑞項目,為桐昆的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后勁,助力桐昆在滌綸長絲行業繼續擴大市場占有率,鞏固領跑者地位。同時,公司又建成了嘉興石化年產200萬噸PTA項目(PTA二期),進一步拓展完善產業鏈配套,增強市場競爭力和抗風險能力。
經過近二十年的集約化發展,今天的桐昆集團已經在桐鄉經濟開發區、桐鄉洲泉工業區、浙江乍浦工業園區、湖州長興等地建起四大生產基地,生產基地規模超過5000畝,具備年產520萬噸聚合和570萬噸滌綸長絲、420萬噸PTA的生產能力,居世界滌綸長絲企業產能和產量之首。

如今,桐昆又與榮盛石化、巨化集團等大型企業合作建設浙江石油化工有限公司,進軍大煉化領域。至此,桐昆集團建立滌綸長絲生產全產業鏈的戰略目標順利完成。
作為一家具備五大系列1000多個滌綸長絲產品生產能力的大型現代化化工企業,桐昆集團可以生產從50D到1000D之間幾乎所有規格的滌綸長絲,產品差別化率超過65%,被業界稱為中國滌綸長絲行業的“沃爾瑪”。就是這樣一家已成行業龍頭的企業,仍然在新裝備、新工藝、新產品的有力支撐和推動下,通過一次又一次科技創新,勇攀行業技術巔峰。
近兩年,桐昆先后設立院士專家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成功獲評省級企業研究院、國家企業技術中心,并通過這些平臺開展了大量的科技創新工作。目前,由桐昆牽頭、參與起草的國家(行業)標準已近40項,列入國家級科技支撐計劃3項,主持了“2016年綠色制造系統集成項目”,參與“2017年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專項”,承擔了9項國家火炬計劃和1項國家星火計劃,申報專利500余項,擁有省級高新技術產品400余項。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和省部級以上科技進步獎勵19項。

2016年,桐昆集團成為行業內首家獲得“浙江制造”認證的企業,同年9月,由桐昆起草制定的《陽離子染料可染改性滌綸低彈絲》“浙江制造”團體標準通過“浙江制造”專家組的評審并實施,填補了該領域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的空白;2017年,由桐昆牽頭完成的“綠色多功能差別化聚酯纖維制造與應用技術集成創新”項目入選國家綠色制造系統集成項目,是嘉興市、也是化纖行業第一個綠色制造項目;同年,桐昆又被評為全國化纖行業標準化領軍單位和全國化纖行業品牌質量先進單位。
展望未來,陳士良說,作為國家產業振興和重大技術改造的主要參與者、化纖行業綠色制造的領跑者、聚酯長絲核心知識產權自主創新及行業標準制定的領軍者、化纖行業產業鏈全流程智能制造模式的開創者,桐昆將堅持“打造百年桐昆,實現永續經營”的夢想,把企業建設成為規模化、差別化、一體化、集約化的先進制造型企業、全產業鏈企業、綠色智能企業,以世界化纖行業航空母艦的姿態,引領中國化纖行業勇往直前駛向新征程。(宣傳處 桐鄉市工商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