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集群是我市工業經濟的中堅力量,是構建現代產業體系的關鍵環節,是體現區域競爭優勢的重要因素。推動產業集群轉型升級發展,有利于提高我市中小企業創新發展水平,有利于形成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的新模式,對于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打造嘉興經濟升級版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十二五”以來,我市產業集群發展取得初步成效,成為我市經濟發展的主要動力,但在發展過程中還存在創新能力相對不足、空間布局不夠優化、品牌效應不夠明顯等問題。為此,市工商聯組成課題組,在深入走訪調研我市產業集群發展現狀的基礎上,結合我市經濟發展面臨的新常態,提出推動產業集群轉型升級的對策建議。 一、嘉興產業集群的基本概況 (一)概念的界定 1、產業集群,是指在特定區域中,具有競爭與合作關系,且在地理上集中,有相互關聯的企業、專業化供應商、服務供應商、金融機構、相關產業的廠商及其他相關機構等組成的群體,代表著介于市場和等級制之間的一種新的空間經濟組織形式。2007年,《浙江制造業產業集聚的實證研究》(浙江省統計局內部資料)對產業集群的定義是:50家以上、屬于同一行業大類的企業在同一個縣(區)范圍內,合計工業總產值超過1億元的產業區塊。產業集群又被稱為“塊狀經濟”,塊狀經濟與產業集群在本質上是一樣的,塊狀經濟是一種本土化的提法,是區域性產業組織的初級形態,產業集群是一種與西方接軌的提法,是其高級形態。兩者區別在于,產業集群形成了細密的專業化分工協作網絡,在產業技術、市場網絡、龍頭企業、知名品牌、創新能力、國際化等方面更具有現代產業的特征。本課題研究對象是嘉興區域內銷售收入超過20億元的產業集群。 2、現代產業集群,這一概念的提出,尚未得到學術界的理論跟進,沒有形成統一的界定。我們認為除了具備產業集群的要素外,還應體現以下幾方面的特征:一是具有專業化優勢,大量的企業集中于一個產業集群,形成專業化;二是具有要素供給的保障力,擁有人才、技術、管理、制度等高端要素支撐發展;三是具有專業化分工網絡,集群內的企業大量采用分包方式,在同一生產階段的企業進行橫向合作,使各企業能專注于核心業務;四是具有創新基礎,有圍繞主導集群而分布的研發、設計等公共服務機構;五是具有完善的區域創新系統,能夠通過學習效應等多種途徑推動關聯企業的創新,使集群獲取持續創新的能力。我市在“十二五”規劃中提出了要加快培育現代產業集群,重點打造南湖汽配機電、嘉善電子信息、平湖光機電、海寧皮革制品等12個現代產業集群。 (二)嘉興產業集群的發展基礎 1、發展現狀 (1)規模總量。截止2014年底,全市銷售收入超20億元的產業集群有26個。其中,銷售收入100億元以下的8個,占30.77%;100億-500億元的18個,占69.23%。2014年,26個產業集群共完成銷售收入4218.11億元,實繳稅金163.02億元,吸納從業人員69.36萬人,分別占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的61.47%、70.16%與73.52%。 (2)空間布局。26個產業集群在我市五縣兩區均有分布。如表1所示,從集群分布數量看,海寧與秀洲各5個,南湖、嘉善、平湖、桐鄉各3個、海鹽2個,經開與港區各1個;從銷售收入占比看,桐鄉最高22.68%,海寧22.65%,秀洲12.41%,平湖11.71%,其余的都在10%以下;從擁有省級以上品牌數量看,海寧最多94個,平湖32個,秀洲29個,海鹽22個,桐鄉21個,南湖18個,嘉善15個,其余的都在10個以下。 表1 2014年各縣(市、區)產業集群分布情況 | 集群個數 | 占集群總數(%) | 銷售收入(億元) | 占集群總量(%) | 海寧 | 5 | 19.23 | 955.27 | 22.65 | 秀洲 | 5 | 19.23 | 523.34 | 12.41 | 桐鄉 | 3 | 11.54 | 957.76 | 22.68 | 平湖 | 3 | 11.54 | 494.07 | 11.71 | 嘉善 | 3 | 11.54 | 310.26 | 7.36 | 南湖 | 3 | 11.54 | 317 | 7.52 | 海鹽 | 2 | 7.69 | 140 | 3.32 | 港區 | 1 | 3.85 | 383.53 | 9.09 | 經開 | 1 | 3.85 | 136.88 | 3.25 | (3)行業構成。以集群主導產品的行業屬性為標準,本文將集群分為傳統優勢產業、新興產業、其他產業三類。其中,傳統優勢產業集群包括秀洲紡織、針織,平湖服裝、箱包,海寧皮革、家紡、經編、包裝印刷,桐鄉化纖、皮草、針織及嘉善木業家俱等12個集群;新興產業集群包括南湖電子信息、特鋼,秀洲光伏,平湖光機電,港區新材料,嘉善光伏與電子信息,海鹽核電關聯及海寧太陽能等9個集群。2014年,傳統優勢產業集群實現銷售收入2142.58億元,占集群總銷售收入50.79%,同比下降3.27%;新興產業集群實現銷售收入1418億元,占集群總銷售收入33.14%,同比下降5.5%。 (4)組織結構。我市產業集群大多從塊狀經濟發展而來,集群生產網絡組織結構的“小企業單純聚集型”特征非常明顯。近年來,經過產業鏈的優化整合,集群開始向“多核+網絡”的市場型和“單核+網絡”的中衛型網絡結構演變。其中,市場型以海寧皮革、桐鄉針織等傳統產業集群為典型,如海寧皮革形成了以慕容、雪豹等骨干企業為核心的多核網絡結構,并借助海寧皮革城的實體與網上市場載體實現“內增外拓”;中衛型結構則以南湖特鋼、嘉善太陽能等新興產業集群為主體。南湖特鋼與嘉善太陽能分別形成了以東方特鋼與昱輝陽光為單一核心的單核網絡結構。在產業鏈整合優化的同時,與生產網絡相配套的集群知識網絡、人力網絡、服務網絡等也逐漸形成與發展。 2、發展特點 (1)市場份額逐步擴大。我市產業集群大部分主導產品在國際、國內市場擁有較高的市場占有率,在全國擁有明顯的特色優勢。在傳統優勢產業集群中,海寧的經編燈箱廣告布、王店的集成裝飾(吊頂)、桐鄉的針織羊毛衫分別占國內市場80%、70%、60%;在新興產業集群中,平湖光機電的流體動壓軸承、可視手機用鏡頭分別占國際市場的60%和50%。港區新材料的丁基橡膠、有機硅單體產品分別占國內市場的55%、50%。 (2)創新能力日益提高。我市產業集群大力實施創新驅動戰略,以技術領先搶占產業制高點。截止2014年底,26個產業集群共有省級以上技術(研發)中心128個,市級技術(研發)中心122個;省級特色工業設計示范基地2家,市級工業設計基地7家、工業設計示范企業25家,工業設計中心38個。2014年,10個集群技改投入占銷售收入5%以上。其中,海鹽核電關聯與標準件、嘉善電子信息、秀洲吊頂等4個集群技改投入占銷售收入的比重超過10%。同時,各集群積極推進“機器換人”工程,著力提高生產自動化水平。如嘉善電子信息產業集群骨干企業福鼎電子于2012年、2013年分別實施了9571萬元、8198萬元的以“機器換人”為特征的自動化技術改造項目。 (3)品牌效應逐浙顯現。我市產業集群大力實施企業品牌與區域品牌協同發展戰略,品牌影響力得到進一步顯現。涌現了一批在市場上叫得響的名牌產品,如集成吊頂產業的友邦,服裝產業的雅瑩、安正時尚,皮革產業的慕容、雪豹等。海寧皮革被列為首批國家級產業集群區域品牌,海寧經編、家紡,桐鄉針織、皮草,平湖箱包是“浙江區域名牌”。截止2014年底,26個產業集群共擁有國家級品牌78個,省級品牌158個,集群區域品牌、集體商標等12個。其中,王店吊頂擁有國家級品牌9個,省級品牌6個;海寧皮革擁有中國馳名商標4個、浙江名牌產品8個、浙江區域名牌1個、浙江服務名牌1個。濮院針織毛衫擁有中國馳名商標8個,浙江省著名商標5個,還有3家企業成為省知名商號。 表2 產業集群主導產品市場份額、技術(研發)中心、品牌情況 產業集群 | 主導產品 | 市場占比 | 研發中心 | 品牌 | 國內 | 國際 | 省以上 | 市級 | 國家級 | 省級 | 王店吊頂 | 吊頂 | 70% | | 10 | 15 | 9 | 6 | 平湖光機電 | 硬盤用流體動壓軸承 | | 60% | 8 | 7 | | 8 | 可視手機用鏡頭 | | 50% | 數碼相機快門 | | 25% | 磁盤驅動器馬達 | | 20% | 汽車轉向器助力馬達 | | 10% | 嘉善木業 | 膠合板 | 30% | | | 4 | | 8 | 平湖服裝 | 服裝 | 1.2% | 1% | 2 | 2 | | 8 | 海寧皮革 | 皮革 | 21% | | 6 | 7 | 4 | 8 | 桐鄉皮草 | 裘皮 | 40% | | 1 | 1 | 3 | 4 | 海寧經編 | 燈箱廣告布、蓬布 | 80% | | 3 | 6 | 5 | 22 | 土工材料 | 40% | | 海寧家紡 | 窗簾布等家紡產品 | 33% | | 2 | 8 | 1 | 3 | 桐鄉針織 | 羊毛衫 | 60% | | 4 | | | 7 | 桐鄉化纖 | 聚酯化纖產品 | 12.3% | | 2 | | 2 | 1 | 港區新材料 | 聚碳酸酯 | 22% | | 7 | 5 | 1 | 5 | 環氧乙烷 | 26% | | 丁基橡膠 | 55% | | 有機硅單體產品 | 50% | | (4)融合發展日趨緊密。近年來,我市產業集群中制造業與生產性服務業呈現融合發展趨勢。一方面,集群制造業發展為生產性服務業提供了需求基礎,2014年,我市與集群制造業發展直接相關的科技研發、信息軟件、商務服務等新興服務業完成增加值183.9億元,同比增長11.8%。截止2014年底,26個產業集群中,有近20個集群構建了產品檢測公共平臺,部分集群還設立了研發中心、設計中心、總部大樓等;另一方面,生產性服務業為集群制造業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2013年,桐鄉濮院-秀洲洪合針織生產性服務業集聚區被列為“省級服務業集聚示范區”。自2009年320毛衫創意廣場建成后,目前已入駐服裝設計、信息軟件、品牌策劃、文化傳媒、電子商務等服務業企業逾50家,已有3萬余款毛衫新款設計在創意廣場誕生,創造直接經濟效益3000多萬元,間接經濟效益超過50億元。 3、發展作用 (1)有助于區域經濟發展。據統計,2008年全市有銷售收入超5億元的產業集群38個共完成銷售收入2395.23億元,實現利稅139.34億元,吸納從業人員91.89萬人,分別占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的64.3%、52.3%和98.5%。2014年全市有銷售收入超20億元的產業集群26個,共完成銷售收入4218.11億元,實繳稅金163.02億元,吸納從業人員69.36萬人,分別占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的61.47%、70.16%與73.52%。 (2)有助于克服各種壁壘。在我市農村工業化進程中,產業集群所帶來的知識外溢使得創業者能夠通過模仿學習的方式提高技術水平和經營能力,從而有助于克服技術壁壘;產業集群往往能夠促進大規模專業市場的出現,從而有助于創業者克服市場壁壘;產業集群提供了分工的生產組織形式,創業者在起步階段可以選擇只生產產品中很小的一部分,降低機器設備、廠房等固定資產的投入,從而有助于克服資本壁壘。 (3)有助于獲得競爭優勢。對于我市面大量廣的中小企業來說,產業集群能夠為其提供競爭優勢。首先是區域內的技術、信息外溢,提供共享的中間投入品,區域專用性勞動力市場;其次是在空間上的集聚和企業重復交易的特性有效地降低了分工所帶來的交易成本;集群內的集體行動、集群品牌等影響中小企業在技術、品牌、管理等方面的創新發展。 二、嘉興產業集群轉型升級存在的問題及原因 (一)主要問題 1、核心龍頭企業引領作用有待加強。龍頭企業在產業集群技術創新、品牌打造和市場開拓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能夠維持與創造集群整體的競爭優勢。目前,我市集群普遍缺乏能夠帶動集群轉型升級的大型核心龍頭企業。一是從我市26個產業集群整體來看,桐鄉化纖產業集群有2家百億企業,南湖特鋼產業集群有1家百億企業,其他產業集群均沒有百億企業。二是從傳統產業集群來看,企業“小而散”現象較為突出。如,秀洲針織產業集群的企業(含個體工商戶)總數5500家,規上企業只有31家,僅占0.56%,年營業銷售收入總額超億元企業只有4家。海鹽標準件產業集群最大的龍頭企業年營業銷售收入總額不足5億元。三是從新興產業集群來看,除南湖特鋼、嘉善光伏等產業集群外,大部分產業集群中都沒有年營業銷售收入總額超50億元的大型龍頭企業。如,海寧太陽能產業集群共有生產企業935家,年產太陽能熱水器約350萬臺,但集群內缺少龍頭大企業引領,光熱產業整合提升較為困難。而像河南洛陽光熱產業集群由于有上市企業日出東方的引領,已建成全球最大、自動化水平最高的光熱全產業鏈基地,形成年產150萬臺太陽能熱水器生產能力。 2、品牌培育和創新力提升有待加強。一是從集群品牌來看,知名品牌偏少。在26個產業集群中,有國家級品牌的為14個,占集群總數的53.85%;有省級品牌的為21個,占集群總數的80.77%;國際化知名品牌目前一個也沒有。如,桐鄉皮草產業集群雖然在國內市場份額占比高達40%,但除中輝、銀杉、雪球等三大行業龍頭企業擁有省級以上知名品牌,其他絕大多數企業基本處于無品牌或“有品無名”的狀態。二是從集群創新能力看,大部分集群還較為薄弱。在26個產業集群中,大部分集群屬成本型,還不屬于創新型集群,大多缺乏自主創新能力,管理創新、技術創新、產品創新和營銷創新不夠,產品檔次低、技術含量低、附加值低,在創新模式上過度依賴模仿,沒有真正形成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的創新路徑,造成集群內企業同質競爭較為突出。如,桐鄉化纖產業集群中大部分企業“重硬輕軟”,資金主要投向設備、廠房等生產性項目,而用于技術研發的投入明顯不足。港區新材料產業集群近幾年雖發展迅猛,但由于企業對新技術和新產品開發缺乏積極性,核心技術和關鍵原材料依然需要從國外引進與采購,高端產品系列也因此發展緩慢。 3、公共服務平臺支撐作用有待加強。公共服務平臺體系是現代產業集群培育與發展的重要支撐。而我市提供技術研發、產品設計、創業孵化、知識產權、質量檢測、行業標準、人才培訓、管理咨詢、市場營銷、信息和物流服務等生產性服務的公共服務平臺建設還不夠完善。一是功能單一。單純以產品檢測為主要職能的技術平臺在我市產業集群公共服務平臺中占比超過80%,而工業設計、融資服務、品牌營銷、管理咨詢、商貿物流等企業急需的公共服務平臺建設明顯滯后。二是服務弱化。部分產業集群的研發設計機構雖以公共服務為名,但實際上已被行業龍頭企業內化或只能滿足特定企業自身的設計研發需要,而難以充分發揮其為整個集群發展提供產業關鍵性技術開發等服務的功能。三是層次較低。已有的公共服務平臺規模較小,工作條件有限,并且平臺布局分散,缺乏統一的標準和規范的管理,沒有進行有效的整合,難以形成資源共享的集成效應。 (二)原因分析 1、重視不夠。一是發展規劃編制力度不夠。一方面,盡管我市在“十二五”規劃中提出了重點打造12個現代產業集群,但至今沒有出臺統一的產業集群轉型升級發展規劃,使得集群內企業對本集群的發展前景缺乏信心,產業集群轉型升級整體缺乏動力。另一方面,由于對已提出的產業集群發展規劃缺乏有效的督查和考核機制,各地方政府看到短期內某些產業效益較好,受短期利益驅動,允許其他產業項目上馬,制約了現有產業集群的良性發展。二是機構人員配備較為薄弱。從我們調研的實際情況來看,我市主抓產業集群轉型升級的部門為各級經信部門,但近年來內部機構設置和人員配備沒有得到加強反而在弱化。如,市經信委,原來設立了產業處,人員有3人,現在已將產業處并入園區處,負責產業集群方面的工作人員也減少至1人,履行職能力量減弱。各縣(市、區)經信部門也沒有設立專職機構,配備專職人員,協調有關產業集群方面的工作附帶性的較多。三是外部環境營造不夠到位。產業集群轉型升級面臨的外部制約因素較多,尤其是集群品牌及集群內企業品牌、專利、標準、商業秘密等知識產權遭遇侵權后,存在投訴無門或處理慢、時間長、耗費精力大等維權難問題,導致集群許多中小企業不愿投入研發進行創新,奉行拿來主義,大量模仿,使得集群內部同質競爭、過度競爭較為普遍。 2、研究不夠。一是沒有建立數據統計體系。據了解,目前我市還沒有形成產業集群數據統計申報制度,用于研究的基礎數據較少,除了2008年對全市五縣兩區38個特色塊狀經濟和2013、2014年對全市20億元以上產業集群進行數據統計以外,其余的年份基本沒有數據,也就無法運用數據手段進行比對系統分析產業集群發展情況。二是沒有建立專題調研制度。目前,我市針對產業集群的調研材料較少,自2008年撰寫《嘉興特色塊狀經濟向現代產業集群提升研究》調研文章以來,近幾年來沒有撰寫過市級層面上的有關產業集群調研材料。三是產業集群轉型升級研究較少。我市沒有開展對產業集群轉型升級的路徑研究,沒有深入發掘我市產業集群在轉型升級過程中的先進典型,沒有對我市產業集群轉型升級面臨的困難進行梳理和提出有效解決方案,也沒有將產業集群列入“轉型發展服務年”的服務對象名單。 3、支持不夠。一是政策支持力度不夠。在推動產業集群發展過程中,浙江省人民政府早在2009年就出臺了有關政策,如,《浙江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加快塊狀經濟向現代產業集群轉型升級的指導意見》(浙政辦發〔2009〕72號)、《浙江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公布塊狀經濟向現代產業集群轉型升級示范區試點名單的通知》、《關于向塊狀經濟區派遣專家服務組的通知》等等,而我市各級黨委政府至今沒有出臺專門針對產業集群發展的指導性文件。二是財政扶持力度不夠。目前,我市對于產業集群的財政扶持政策主要體現于對集群內企業的財政扶持政策,分布于財政政策扶持企業轉型政策之中,沒有形成對產業集群的財政扶持政策體系。同時有限的財政資金被分設為工業、農業、服務業、科技等多個獎勵基金,造成獎勵資金就像撒胡椒粉,導致財政政策對產業集群發展不能起到應有的引導和扶持作用。三是財政扶持平衡不夠。傳統產業集群在我市占據著絕對的位置,根據相關測算我市傳統產業在對經濟增長的比較效益中仍然具有重要作用。但是目前財政政策對傳統產業的扶持力度與其對經濟的貢獻不成正比,近年來制定的財政政策更多的偏向于戰略性新型產業和科技型產業,不利于傳統產業集群的轉型升級發展。 三、政府支持產業集群轉型升級的對策建議 產業集群是我市經濟轉型發展的“牛鼻子”,推動產業集群轉型升級是加快推進產業集群向現代產業集群轉變的必由之路。為此,我市各級政府要理清政府與市場、政府與企業的關系,樹立治理和服務理念,從各個方面入手采取有力舉措,實現我市產業集群的轉型升級與區域經濟的轉型發展。 一、產業要集聚 (一)要推動規劃引領。以實施“多規合一”為契機,科學編制《嘉興市現代產業集群培育五年行動計劃(2016-2020)》,確定我市現代產業集群培育的主要目標、發展路徑和重點領域。各縣(市、區)政府根據五年行動計劃,制定配套實施方案,做到全市上下形成“一盤棋”。 (二)要推動產業升級。通過培育和引進關聯度大、創新力強、帶動力強的龍頭企業,提高集群內企業間配套協作水平,形成分工協作體系,打造更加完善的集群產業鏈。引導行業龍頭企業通過兼并重組、虛擬經營等現代方式整合中小企業,提高產業集中度。 (三)要推動品牌培育。充分認識龍頭企業品牌對集群發展的支撐作用,鼓勵龍頭企業實施品牌戰略,創建自主品牌。同時,從大嘉興的理念出發,由市政府統一牽頭對我市各集群龍頭企業品牌進行宣傳和推廣,鼓勵龍頭企業走出去參加國內外知名展會,提升自主品牌的國際影響力,從而提升集群的知名度。 二、機制要聚力 (一)要建立產業集群發展評價體系。加快制訂產業集群發展數據統計的季報或年報制度,健全數據統計組織網絡,必要時也可向行業協會購買服務的方式,定期做好產業集群信息數據收集與分析工作,及時掌握產業集群的發展動態和各產業集群不同發展階段的不同需求,為各級政府精準發力提供數據支撐。 (二)要建立和完善服務引導機制。鼓勵支持全市各級經信部門專設產業集群內部服務機構,增加專項工作人員數量,確保工作經費,為抓好產業集群轉型升級提供保障。鼓勵通過向社會組織購買服務等方式,彌補自身人員力量的不足。建立市領導聯系產業集群制度,定期開展走訪服務,幫助解決實際問題。 (三)要建立知識產權保護機制。通過堅持不懈地打擊涉及商標、專利、知名商號、商業秘密等方面的侵權違法行為和鼓勵引導在產業集群公共服務平臺設立法務部或維權部,加強與執法、司法機關協作,共同打擊侵權違法行為,實現保護集群內企業的知識產權,調動集群內企業的創新積極性。 三、政策要聚焦 (一)要加強要素保障。加快土地改革,明晰農民的土地財產權,完善土地交易市場,解決產業集群發展的用地問題。探索設立產業發展基金,用于支持我市鼓勵發展、前景較好的產業集群轉型升級。鼓勵集群內企業到海內外中心城市設立研發中心或與高端研發機構簽訂購買服務協議,解決高端人才缺乏問題。 (二)要加強財政支持。把有限的財政資金整合起來,一方面把市本級分散在各職能部門的獎勵資金集中起來,另一方面把市、縣(市、區)、鎮(街道)三級的獎勵資金協調統一起來,制訂出臺針對產業集群轉型升級的財政獎勵政策,并且要保證政策的長期性和穩定性。 (三)要加強公共服務體系建設。著力搭建產業公共服務平臺,全面提供檢測、能源、環保、勞務、法律、電子商務等方面的服務,加快構建研發設計、制造、銷售、物流一體化的產業集群服務體系。要改變獎勵方式,從原來獎勵單個企業轉變為獎勵公共服務平臺,特別是涉及到創新的公共服務平臺。 |